皂液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皂液器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原创化解产能过剩途径多样最终还需联合重组-【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6:41:45 阅读: 来源:皂液器厂家

[原创]化解产能过剩途径多样 最终还需联合重组

日前,南方水泥副总工程师陈幼荣就当前水泥工业化解产能过剩相关问题接受中国水泥网采访时表示,“国内水泥产能过剩是全面性、全局性的,目前化解产能过剩手段很多, 但是联合重组才是最终途径。”

据工信部数据,2012年底全国水泥产能已经达30亿吨,而全国水泥实际总产量为22.1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3.67%,达到近6年以来最高点,同比增长0.68个百分点,但就全行业而言,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

事实上,从38号文发布以来,国内相继出台一系列限制措施,控制水泥产能过剩。但是截至目前,依旧未能取得显著效果,水泥产能呈现越控越剩之势,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今年在国内经济下行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控制水泥工业产能的呼声更胜以往。

资料图片:南方水泥副总工程师陈幼荣

日前,南方水泥副总工程师陈幼荣就当前水泥工业化解产能过剩相关问题接受中国水泥网采访时表示,“国内水泥产能过剩是全面性、全局性的,目前化解产能过剩手段很多, 但是联合重组才是最终途径。”

“充分市场竞争不符合目前水泥工业发展实际”

面对当下严峻的产能过剩形势,有观点认为,放宽政策限制,全面放开水泥行业市场竞争,利用部分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优胜劣汰是解决目前产能水泥行业过剩问题的有效手段。

陈幼荣告诉记者,“水泥产能过剩影响的并不仅仅水泥工业的自身发展,充分市场竞争似乎蛮有道理,却并不符合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实际。”

近十年来,国内水泥工业高速发展,规模快速扩充,目前产能已经突破30亿吨。庞大的水泥工业不仅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原材料,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就业,为维护社会经济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陈幼荣指出,充分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和员工失业,而目前水泥企业经济成分众多,自营资本最多不超过30%,其余资金来源多数为银行、基金和民间投资,企业大规模退出,影响将是多方面的。

为此,陈幼荣认为,通过推动行业产能整合,加快联合重组,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才是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

从国外经验来看,联合重组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陈幼荣举例说,“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水泥产能严重过剩,达到一亿多吨,随后联合重组开始大规模推进,截止目前,仅剩数家水泥企业,产能已经成功压缩到5000多万吨。”

陈幼荣的观点在业内并不鲜见,今年初,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就曾表示,“对于门槛不高的传统产业,重组、联合是行业自救的唯一的办法。”

那么国家推出取消32.5复合水泥、推广特种水泥使用、严格节能环保标准等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意义在哪里?陈幼荣告诉中国水泥网记者,“相关措施,必然会对当下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起到一定的抑制,然而,一方面政策推行效果需要时间检验,另一方面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由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重组来加以实现。”

取消32.5复合水泥下游阻力较大,控产效果同样有待观察

从《指导意见》来看,目前政策层面化解产能过剩手段主要包括取消32.5复合水泥、发展特种水泥、提升节能减排门槛等手段,然而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各种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从企业和行业发展入手,配合相关政策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自从《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关于取消32.5复合水泥的讨论从未停息,而根据可靠消息,该标号水泥取消的政策已经完成指定,正择机发布。

从产能结构优化方面来看,目前,小粉磨站在水泥产能结构中占据相当一部分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以牺牲产品质量换取价格优势,引起“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对水泥工业产能过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32.5复合水泥取消,将大大削减小粉磨站的企业竞争力,加速其淘汰速度,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取消32.5复合水泥前景固然理想,而实施却并非易事。陈幼荣接受中国水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担忧,“32.5复合水泥主要是用在农村市场,工程质量意识不足,施工习惯差异较大,对政策推行将产生巨大阻力。”

据了解,目前国内水泥市场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房地产建设、基础建设和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作为水泥主体市场的一部分占据重要地位。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房屋建设等工程施工对水泥早期强度要求不高,32.5复合水泥以其价格优势,大行其道。取消该标号水泥将增加农村房屋建设成本,在农村市场推广遭遇阻力势必无法避免。

另一方面,阻力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市场。据有关渠道消息称,目前混凝土企业所用水泥多数为P.O42.5,但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人为添加各种混合材的情况并不少见,此种调节水泥掺和比的做法,也变相增加了32.5复合水泥的用量。

为此,陈幼荣认为,政府政策的推出固然会对32.5复合水泥生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严格施工质量监管、规范建设施工、限制混凝土掺合料添加,从生产源头和使用端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保证政策的有效推行。

与此同时,我们同样需要认识到,即便取消32.5复合水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在短时间压缩较大规模产能,但是如果不优化行业结构,遏制新线建设和旧线扩产改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低标号水泥的退出产能很快会被新的产能填补,过剩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市场过小,生产成本过高,制约特种水泥大范围推广使用

在国家化解产能过剩行动方案中,特种水泥使用被提到重要位置。具体措施为:鼓励依托现有水泥生产线,综合利用废渣发展满足海洋、港口、核电、隧道等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等新产品。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特种水泥具有普通水泥不可替代的产品性能,在三峡大坝建设大型工程建设中已经广泛运用,但是目前国内特种水泥使用量仍然偏低。

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水泥总产量达18.68亿吨,特种水泥产量为1000多万吨,仅占水泥总产量的1%,与发达国家5%-10%的比重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特种水泥特性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相应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尚待完善,很多该使用特种水泥的工程尚未得到应用。

<<首页12末页>>

因此,提高特种水泥使用范围,规范建筑设计施工,是促进特种水泥快速发展的前提。

陈幼荣表示,“由于特种水泥市场太小,水泥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单独生产特种水泥成本太高,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应该进一步跟进,进而提升特种水泥使用量,激励水泥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生产特种水泥。”

从相关渠道得知,目前,由于特种水泥需求量小,市场分散,单一地区需求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条生产线饱和运行,水泥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生产特种水泥很可能导致生产停滞,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陈幼荣认为,“推广特种水泥使用,不应该是单方面的促进,需要从设计院、施工单位、水泥生产企业等方面入手,通过健全政策措施,在设计规范、生产标准、施工监理、事后检查、终身问责等方面出台相关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发挥特种水泥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

节能减排,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和企业行动的双向落实

通过强化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指标,提升行业门槛,对整改不达标企业依法予以淘汰,是政策层面化解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另一重要手段。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完善和治理力度的加强,包括脱硝、除尘、降噪等在内的水泥行业污染问题治理已经广泛推进,但执行效果却并不理想。

以水泥脱硝为例,一方面相关监督体系不完善,导致脱硝设施运转率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水泥企业为应付环保部门检查,匆忙上马脱硝设施,片面压缩成本,造成工程质量低下,使环保政策落实力度大打折扣。

可见,进一步完善环保监督机制,同时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才是保证节能减排工作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

陈幼荣表示,“政府加强节能环保监督力度将是今后行业发展的必然,而对于水泥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种需求,更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据了解,目前南方水泥在环保建设工作方面已经取得显着成效。各子公司正根据国家要求,加强相关污染治理工作。在脱硝方面已经基本达到320mg/Nm3以下排放指标。而根据陈幼荣的介绍,南方水泥接下来将继续秉承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环保发展理念,逐步推进环保建设,进一步降低电耗、煤耗,削减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标准。

而需要指出的是,提升节能减排标准提高水泥行业准入门槛,虽然可以对化解产能过剩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水泥各项节能减排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不存在技术垄断等限制条件下,水泥企业在环保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节能减排达到国家标准并非难事,因此环保标准提升对水泥产能控制的影响仍然有待观察。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上述多种方案最终能否达到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仍然需要实践来证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作为水泥企业,承担社会经济责任,加大产业重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必须进一步加强,并持续推进的工作。

或许正如陈幼荣所言,“水泥工业产能过剩化解手段多样,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最终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依旧是大企业主导的产业联合重组。”

<<首页12末页>>

斗拱

安徽盛能

安徽程固

液压油